原创论文 原创参考资料 QQ:3710167

毕业论文中的致谢

客服QQ:3710167信息来源:不详 我要论文收藏此文 【字体:

  毕业论文中的致谢一:

  而立之年,我即将结束在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美好且充实的求学生涯,踏上另一段崭新的人生旅途。此时此刻,回首三年间的点点滴滴,我的内心百感交集。

  首先,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王守仁教授。三年前,我有幸成为老师的学生,进入学术研究的神圣殿堂。从入学的第一天起,老师的谆谆教诲就时刻萦绕在耳畔。他常常为我们深入浅出地讲解自己对文学与学术的认识,不断地激励我们认真思考文学作品的深刻含义。在我撰写博士论文的各个阶段,老师都付出了大量的时间与心血。从最初论文选题的确定,到开题时论文框架的揣摩,老师高屋建瓴、切中肯綮地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论文修改后期,从整体规划、谋篇布局,到段落安排、文字标点,老师又为我一遍遍巨细不遗地审阅论文。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位真正的学者所具备的博大胸襟。他对学问的苦心孤诣、一丝不苟将深深影响我今后的学术态度与人生态度,令我受用一生。

  我要感谢傅俊老师、杨金才老师、何成洲老师、何宁老师、赵文书老师在论文预答辩会上提出的修改意见;感谢刘海平老师、朱刚老师、杨金才老师、何成洲老师、江宁康老师在论文开题报告会上提出的宝贵建议。他们的意见与建议令我发现自己写作中的不足与需要改进的问题,也让我得以近距离领略各位老师的学术风范。此外,刘海平老师、杨金才老师、朱刚老师分别开设的博士生课程拓展了我的学术视野,为论文撰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陈爱华老师则在生活上给我以极大的帮助,带给我这个异乡求学之人以家庭般的温暖。

  我要感谢我的硕士导师秦明利教授。早在读硕士期间,他就在我的心中埋下了继续读博深的种子。在得知我的论文选题之后,他立刻将我需要的书籍资料、原版小说邮寄到宁,为我解决燃眉之急。论文开题后,他又对我的开题报告与写作思路提出建议,并在论文撰写过程中不断地鼓励我。挚友隋晓荻博士和张辉博士既是我曾经的同事,又是我学习的榜样。隋晓荻博士擅于自我反思学术与人生,她时常将艰深的生活哲理化作春风细雨,毫无保留地与我分享,滋润我的心田。

  她对真理的追求与对哲学的热爱也深深影响了我对生活与文学的态度。张辉博士对学术的执着信念和坚定毅力深深感染与激励着我。她还多次帮助我搜集、购买国外原版的书籍资料,并在我情绪低落时不断地开导、鼓励我。难以忘记,我拥有的第一本拜厄特研究专著正是她于2008年我到南京大学报到之前赠予我的。

  没有他们的帮助,我必走过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

  师姐宋艳芳、徐蕾与我拥有相似的论文选题,她们都曾与我分享资料、交流心得体会,带给我学术上的启迪。与我同为研究英国当代作家的师姐罗媛,也主动把在英国访学期间获得的相关资料即时发给我。师姐宁梅曾与我分享论文撰写的经验,帮助我渡过了撰写初期的艰难时刻。博士同学陈旭多次与我就论文框架、论证方式等进行探讨,她的睿智常常带给我启发。硕士、博士师兄但汉松、师姐陈琳大方地与我分享电子资源的查阅技巧,并常常鼓励我。博士同门信慧敏作为我的答辩秘书,为答辩的顺利进行作出大暈。的准备工作,还抽出宝贵的时间帮助我修改、校对论文摘要。博士同学于雷、冯东、丁夏林、范浩、蒋贤萍、肖腊梅、黄春燕、王琳、张缵都对我的论文开题报告提出过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在此一并致谢。

  我的先生杨波在情感上与生活上都给予了我最大程度的理解与支持、包容与关怀,为我解除了撰写论文的一切后顾之忧。我的父母多年来一直无条件地支持我为求学而做出的任何决定,并一直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我的论文将难以完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对所有帮助过我的人我无以回报,唯有在有生之年在未来的求知道路上继续努力,前行。

  
  毕业论文中的致谢二:
  
  论文写到最后,该写点感谢和感想的话了。这倒不完全是论文格式的要求,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想法。

  感谢我的导师王宏印教授。从把我招入门下,到上课、讨论,再到论文的选题、定题、写作和完成,整个过程都凝聚了王老师的心血。禅门有个话头丨‘鸳鸯秀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然而,王老师不但乐于把金针度与人,而且善于把金针度与人。从初入校时对如何读书的迷茫,到后来渐渐进入状态,再到后来对读书的近乎痴迷,都离不开王老师的点拨和引导。王老师还善于因材施教,针对各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方式的培养,指导我这样天生愚钝的学生,王老师没少费心思。可以说,没有王老师的精心指导,这篇论文是难以完成的。

  感谢师母刘黎燕老师。刘老师不但是王老师的坚强后盾,也是我们博士生的主心骨。她善解人意、关心体贴,为我们紧张的学习生活平添了几分暖暖的、柔柔的色调。她是”博导’后“,也是我们这一帮学生的”博士‘后感谢刘士聪教授、崔永禄教授、苗菊教授、胡翠娥教授。刘老师儒雅的长者风范,是我们后生学习的榜样。崔老师直爽的性格和对待事情的认真态度总是给我以启迪。苗老师宽阔的学术视野和把握学术前沿的敏锐眼光使我受益匪浅。胡老师融翻译研究于文学史的精彩阐述扩展了我的学术视野。感谢各位老师在学术上给我的启迪和关心。感谢天津外国语大学的林克难教授在论文预答辩中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感谢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曹莉、王永静、尤红新、徐晶等老师在我求学期间给我的帮助和鼓励。

  感谢中国海洋大学的任东升教授。他做事的认真态度和对学术的执着追求是我学习的榜样,与他的每次学术探讨和交流都是令人难忘的,感谢他在我工作和求学期间给予我的热情鼓励和无私帮助。感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沈海萍教授和杨瑛教授在我读博期间给予的鼓励和帮助,与她们的每一次交流都有一种温暖的感觉。

  感谢从未谋面、也从未交往过的刘宓庆教授。其实,在研读他的著作中我已经与他进行了无数次的对话,并从中获益。应该说,刘先生作为我的评价对象,我始终是充满敬意甚至敬畏的,这是作为一个理论批评者应该持有的本分;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更是一个理论批评者应有的本色。然而,由于本人的学、胆、识都嫌不足,对这样一项研究只能尽力而为,对刘先生的评价难免有不客观和有失公允之处;’我罪我知“,请刘先生”恕罪;;感谢我在读书期间一起学习、生活的同学和好友。宿舍、教室、图书馆、食堂、球场、餐馆,见证了我们的同学之情、朋友之谊。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里,培养这样的情谊已经不容易了。这里不一一列举他(她)们的名字了,我会把这份友情藏在心里,永远珍惜它。

  感谢我的家人。在这几年中,妻子和女儿付出了很多。感谢我的父亲、母亲,儿子毕业,我想他们会为我高兴的。

  记得台湾学者林毓生曾说过,做学问要有一种“比慢”的精神,他是有感而发的。其实,慢不是懈怠,不是拖沓,也不是欲求飘渺的绝对完美。慢是一种积极的行走或散步的状态。行走益于思考,为了将才思从脚下提升到头脑上,许多哲学家堪称痴迷和不懈的步行者。其实何止哲学家,对于普通大众的每一个人,行走必会对其心智有所禆益。行者无疆,我将继续我的慢慢征程。

  感谢陪我慢慢走过这段学习时光的所有人!谢谢你们!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

上一篇:论文的致谢语

下一篇:没有了

延伸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