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论文 原创参考资料 QQ:3710167

教育硕士开题报告范文模板

客服QQ:3710167信息来源:不详 我要论文收藏此文 【字体:

    论文题目: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问题与透视
   
    1、选题意义和背景
   
    (一)研究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准入制度越来越严格,产业升级、产品换代、更需要技术精湛的专门人才发挥主体效用,他们的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是企事业单位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所以,职称制度改革既是形势的需要,也是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的诉求。只有使职称制度贴近社会的发展变化,给广大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客观、准确、周到的评价,才能激励其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我国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教师承担着重要的教育重任,是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职称评审制度是评价小学教师业绩的主要形式,也是教师最为关注,和自己切身利益最为相关的制度,它直接关系到教师福利待遇的提高。不可否认,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为推动我国的义务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激励具有相应职称的小学教师在本职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促进小学教育发展的骨干力量。但是,随着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和教育教学的现实需求不适应的状况愈加严重,其在管理模式、评价方式、评审机制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都是亟需深入研究,及时破解的重大课题。
   
    (二)选题意义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石,小学教师是小学教育的基石。如何调动小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成为提升小学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我国的小学教师管理制度体系中,评审制度是既关乎工作全局,又与每一名小学教师核心权益密切相关的重要制度。小学评审制度的合理与否,公正与否,适切与否,历来是学界及广大一线教师关注的热点与焦点。
   
    因此,针对小学教师职称工作的现状,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小学职称制度的缺陷和不足,进而以此基础,结合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提出针对性的改革建议,一方面可以总结小学职称评审工作的历史经验,深化小学教师评审制度的理论研究,充实小学教师管理机制的学术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为有关部门提供政策建议,对于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改革,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小学教师队伍,优化小学教育系统的发展环境,保障教育事业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文献综述/研究基础
   
    (一)国外研究现状。
   
    纵观国外职称评审工作,他们的管理体制虽然和我国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以及教师级别、职务的序列有着较大的区别,但是在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审与晋升有着较多相似之处,他们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成功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萧宗六、余白(2001)曾经指出美国在教师管理上特点。美国教师的考核和聘任是由各州管理的,实行的是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而且证书只在本州使用。获得资格证书的程序并不复杂,经过州大学的培养后由州教育委员会签发,也可以由申请者通过教师能力测验而获取,由相关专业评价委员会颁发。教师资格证书分为长期和临时两种,要想获得长期执教证书就要经过严格的评审。除了两年的从教经历是硬性规定外,还必须完成大学规定学分的课程,获得硕士以上学历,最终通过州教育委员会组织的长期教师资格考核。崔迎新(2008)指出,20 世纪80 年代美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小学教师职业阶梯制度,这一制度把教师的职业晋升划定为由低到高几个层次:副教师(职业确立阶段)、专业教师(职业适应阶段)、领导教师(职业领导阶段)。每一次晋升都是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被肯定,沿此通道不断上升就会得到更多的收入与发展机会。李宗华(2010)研究认为,英国的小学教师证书制度有着独到之处,公立小学教师的任用权属于地方教育当局或者教育董事会,教师的教学年限和晋升都与工作考核直接挂钩,同时还要参照其发展潜力和继续教育情况。王森(2011)研究发现,英国政府把教育改革和教师评价与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推动力,收到不错的效果。刘航(2011)指出英国政府于 2001 年颁布新条例对《教育(学校教师评价)条例》进行修订,充实教师评价的相关内容,从此,绩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体系开始运行。据此,我们可以明晰英国基础教育教师专业水平评价制度的形成脉络。在20 世纪 80 年代英国实行的是以奖惩教师为主的评价制度,20 世纪 90 年代初提出扬奖弃惩的正面教师评价体系,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又出台 PRP 评价制度,目的是把奖惩和发展两种评价制度有机融合起来,直到 21 世纪初才提出更为科学的绩效管理评价制度。这一制度较好地整合了奖惩性和发展性两种评价模式的长处,使之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发挥更大的激励作用,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杨春茂(2008)认为,日本小学教师管理权限十分清晰,都、道、府、县的教育委员会是权力机构,全权负责教师的聘用、交流、进修以及工资的发放和职务的晋升。
   
    日本通过立法形成了《教育基本法》和《教育公务员特例法》,教师要拥有资格许可证才能执教,并对教师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用法律的形式予以保障。齐琳(2009)进一步指出,1958 年日本实施的教师评价制度,其主体结构由工作成效、突出贡献、综合测评三部分组成。这个制度是上层和教师背对背进行的,不会和本人沟通,也不与其它人事劳资事项有关联,仅作为对教师本人指导和帮助时的参考。
   
    (二)国内研究综述。
   
    1.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标准研究。
   
    陈驾(2003)认为,教育领导者应该从教学成果、专业能力和个人品质三个方面来对教师实施评价。具体来看,一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关注度;二是教师掌握的专业技能,应具备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等;三是对学生的管理能力;四是教师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提高能力;五是参加共同体学习的积极性张曼(2009)指出,小学教师评价标准的五个核心维度是相互联系的,可以作为教师评价的高级指标。他更加明确具体地释析其内容,关键在于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否全心全意,能否熟悉和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能不能负责任地管理好学生,能不能经常系统地反思自己的教学缺陷和总结经验教训,能否成为学习型团队中积极分子。杨天中(2011)对小学教师评价体系研究后,发现其中几种常见的对小学教师的评价标准:一是增值性评价,也就是统一的评价标准。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是评价一个教师水平和业绩的主要内容,但是,成绩并不能说明学生的一切,至少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度,也不能反映他的学习能力和自我努力程度。这个增值性评价不是只看学习成绩,还要把学生全年的所有活动效果综合起来进行考评,来评价教师的执教效果。二是,教师档案评估,也就是动态综合评价标准。使用这种方法来评价教师两方面的表现,一个是教师的技术专业发展过程和成长情况,看其自身的潜力能否考取执教必须的职业证书,进而受到聘用,在一定时间内能否得到晋升的机会;另一个是通过查阅教师档案,有针对性地向教师提出教学建议和意见,促使其改变不利的教学局面,达到尽快地提高教学技能的目的。三是同行评价,公正的印象评价标准。同行间的交流评价更具真实性,通过这种评价方式相互沟通、介绍经验、交流心得、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郭丽莉(2009)通过对中国和日本的小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后认为,对小学教师的评价标准导向放在了教师的职业道德等方面,尤其看重素质能力,评价指标相当全面,这是注重教师综合能力塑造的反映。绩效考评依据不单单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考试结果,应更关注学生的进步状况、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育。王文丽(2011)指出,教师评价制度早在世纪之交便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它把教师的能力、情绪、业绩作为要素组成教师评价体系,作为鼓励优秀和处理不合格教师的依据。时至今日,这样的教师评价虽然有其合理性但是评价的方法显然过时了,和时代的发展和客观环境极不适应,许多做法受到教师的质疑和抵制。
   
    2.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实施。
   
    虽然职称评审是一项严肃的工作,但是由于在实施过程中,指导思想不清晰、认识的偏差、管理上疏忽,以及职称制度本身的并不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工作遇到了不少的问题。
   
    3.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改进对于教师职称评审中突显的各种不良现象,我国理论研究界经过深入的分析研究后,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学习研究,我们看到教师职称评审工作正在引起各国高层和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理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教师评审制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它对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提高教学质量,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意义非凡。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当前对于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该项制度实行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还包括了职称评审的主体设置、评审方式、标准、程序以及制度本身缺陷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从理论上到实践中都为职称评审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它有利于我国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机制的改革和评价体系的完善。
   
    3、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1]萧宗六,余白主编。学校管理学新编[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柳斌,方亮主编。21 世纪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实施全书(二)[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0.
    [3]傅树京。教育管理学导论[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7.
    [4]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戴维 A 德森佐(David A. DeCenzo),穆恩(Henry Moon)。毛蕴诗主译。管理学原理(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沈振佳主编。小学教育评价[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7]陶西平。教育评价词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8]梅新林,吴峰民主编。中国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与建议--基于天津、吉林、江苏、浙江、河南、贵州、甘肃七省(市)的调研[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9]赵勇,王安琳,杨文中。美国小学教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0]王斌华。教师评价:绩效管理与专业发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1]刘铭。当代教育管理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二、期刊类:
    [1]蔡永红,黄天元。教师评价研究的缘起、问题及其发展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
    [2]杨传昌,蒋金魁。我国小学教师评价制度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9(3)。
    [3]许放明。中学教师职称评定中观层面的合理性模式探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4]杨鸿,沈群红。构建“岗位+能力”型小学教师职务制度的思考[J].人民教育,2007(17)。
    [5]葛丽。小学教师职称晋升应“评”“考”结合[J].教学与管理,2008(7)。
    [6]张祥明。重建教育质量评价观[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2)。
    [7]黄大龙,吴恒祥。教师职称评审工作改进的构想[J].教育发展研究,2003⑵。
    [8]俞光虹。重视完善考核制度,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上海市小学教师职务评聘工作的回顾与思考 CJ].人民教育,1997⑷。
    [9]刘克汉。我说小学教师职称评定[J].当代教育论坛,2004⑴。
    [10]彭春芸,林清玲。正确对待教师职称评定与论文的关系[J].当代教育科学,2003(17)。
    [11]钟和军。质疑教师职称终身制[J].广东教育,2001 (7. 8) .
    [12]姜学洙。教学成就应是教师职称评审的主要标准[J].教学与管理,2009(10)。
    [13]陈驾。美国对小学教师的管理[J].外国教育资料,1993(1)。
    [14]刘彬。美国小学教师管理的特点及启示[J].现代小学教育,2009(5)。
    [15]孙静。当前美国小学教师评价的主要方法[J].外国小学教育,2007(7)。
    [16]蔡敏,李艳。美国小学教师评价的主要模式及特点[J].外国小学教育,2006 (4)。
    [17]许放明。中学教师职称评定中观层面的合理性模式探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18]周长春。职称与称职[J].校长参考,2006(3)。
    [19]孙瑞欣。教师职称评聘的误区[J].教学与管理,1997(5)。
    [20]王建彬,白云飞。对小学教师职称评聘的思考[J].现代小学教育 1999(5)。
    [21]夏心军。小学教师评价的标准、内容和方式[J].人民教育,2004(12)。
    [22]王毓 .美国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新动向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4(9)。
    [23]王文丽。日本的教师评价及不称职教师处理--以东京都为例[J].外国小学教育,2011(11)。
    [24]谢彦红,朴连淑(韩国)。韩国小学教师人事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9 (6)。
    [25]齐琳。日本教师评价制度及其启示[J].中华女子学报,1999(3)。
    [26]车伟艳。英国绩效管理教师评价制度、内容、特点及启示[J].外国小学教育,2010(10)。
    [27]赵鑫。日本小学教师考评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6(8)。
    [28]杨茂春。浅谈日本小学教师队伍建设[J].小学教师培训,1993(1)。
    [29]涂勇。英国教师评价述评[J].外国教育资料,1993(5)。
    [30]齐放。日本小学教师的管理机制及其启示[J].小学教师培训,2007(10)。
    [31]姬振旗。日本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概述[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6)。
    [32]柳京淑。韩国小学教师评价政策的调整[J].比较教育研究,2006(11)。
    [33]崔迎新。美国教师职业阶梯制度及启示--以亚利桑那州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34]于志涛,冯维。英国的小学教师评价体系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 2004(10)。
    [35]许明。英国小学教师的评价制度和特点[J].外国教育研究 2002(12)。
    [36]程凤春。教育质量特性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教育质量内涵新解[J].教育研究,2005(2)。
    [37]王景英,梁红梅。当前美国小学教师评价的特点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2(9)。
    [38] Richard P,Manatt. Peter. P. Price. Five Factor Teache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or CareerLadder Placement[J]. Journal of Personnel Evaluation in Education, 1994,10 (3):162-163
    三、学位论文类:
    [1]井光进。潍坊市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夏芳。中学教师评价的问题及改革策略[D].广西师范大学。2007.
    [3]王婷。中国、美国小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比较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09.
    [4]郭丽莉。中国、日本小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比较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09.
    [5]车伟艳。英国小学教师绩效管理评价制度的经验与启示[D].湖北师范大学,2009.
    [6]王凯。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英国基础教育教师评价制度改革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4、论文提纲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核心概念
    二、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历史沿革
    四、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实施现状
    (一)问卷调查分析
    (二)访谈分析
    (三)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存在问题分析
    五、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完善措施探讨
    (一)完善指标体系,服务教育教学
    (二)着眼职称评审工作实际,改革职称评审管理体制
    (三)推进“阳光评审”,优化评审模式
    (四)优化教师生活与发展环境
    六、结论
   
    5、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本文以国内外先进理论为指导,着眼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沿革、现状和发展,立足制度实施中的现实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1.文献研究法。
   
    广泛搜集国内外有关职称工作的理论文献,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尤其是尽可能地收集试点单位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上予以分类和整合,选取最佳的角度,小心求证,大胆切入。
   
    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在国内外论文研究中采用较为普遍,通过被调查者的问卷答题进行资料分析,是实现论文数据研究的重要途径。问卷调查可以使作者得到一手数据资料,而且还可以与被调查者进行直接交流,是目前学术研究中用途最广、效率最高的一种数据收集方式。调查问卷的真实性更容易把握,由于相关信息从被调查对象中一手获得,所以具有客观真实优势。通过与本地人事、教育行政领导的访谈、学校校长、教师代表进行访谈,可以更为直观地了解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现状,并找到其中的成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6、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本文在研究小学老师评审职称制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评审制度、评审模式、评审体制等几个方面提出建立健全职称评审工作的方法,为不断深化的职称评聘制度改革提出参考意见。因为地区不同,小学教师改革评聘制度的进度各不相同,所以目前小学教师评聘工作主要由三种形势构成:评聘分离、评聘结合、直接聘任。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老师职称评审制度要依据岗位和专业要求,按照考评、认定结合或者直接聘任等多种方式来予以评价,才能真正满足社会、学校对多元化人才的需要。本研究还存在一定不足,其表现在于:因为没有对新理论进行系统的学习和领会,在理论分析方面比较初浅;因为本人能力和知识面有限,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不足,提出的参考意见不成熟。因为本人精力与条件有限,调查与访谈的人数相对较少,研究地区存在局限性,不能全面反应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中存在的问题。
   
    7、预期的结果
   
    对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审制度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不但需要政府职能部门、教育领导和管理者的努力,还需要全社会以及教师本人的参与。目前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能不能获得成功,还具有很多未知因数和未知效果,但是这毕竟是改革老师职称体系的第一步。应该对和现实情况不符合的小学老师职称的制度予以改革和创新,让小学老师职称评价制度能够符合对于专业技术性人才的科学管理与合理使用的要求。
   
    8、论文写作进度安排(略)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
延伸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