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硕士开题报告
撰写开题报告,作为多层次科研工作的第一个写作环节,非常重要,这是因为通过它,开题者可以把自己对课题的认识理解程度和准备工作情况加以整理、概括,以便使具体的研究目标、步骤、方法、措施、进度、条件等得到更明确的表达。以下是文学硕士开题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文学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题目:墨家的言说方式与墨学的中绝?
一、文选题依据(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研究的特色及重要参考文献目录等)
1、研究现状:
墨子,名翟,生活在春秋末战国初,鲁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是墨家思想的创立者及集大成者,他和他的弟子根据他的言行所成的着作《墨子》全面体现了他的墨家思想,构建了完整的墨家体系。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学派主要思想观点都被收录在《墨子》一书中。《墨子》是我国先秦时代学术思想集大成之作,堪称包罗中国古代各门学说的百科全书。其论述涉及政治、经济、逻辑、语言、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军事等诸多学科领域。墨子创立的墨家学派,在战国时期,与孔子创立的儒学,并称显学。儒墨两个学派在当时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拥有众多的学徒。在战国后期的一段时间内,墨家学派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在中国封建文化时代牢牢占据主流文化地位的儒学,在当时有“天下非杨(朱)即墨”的说法,更是引起了儒学大师孟子的不安。但墨学的显赫只维持了一两百年,秦汉以后突然衰落无闻。直到清中期以后,才被一些学者发掘、搜索并加以整合和研究,使墨学重新回到世人的面前。从秦汉到清中叶,墨学中绝长达两千年之久。
20世纪前,墨学研究主要成就在清代,研究的主要成绩有二:一是《墨子》文本整理。二是《墨辩》研究的兴起。秦汉以来,由于当权者对文化统治政策的变化及其它原因。墨学失去了与儒学并称“显学”的地位。文人传承不盛,从秦汉开始至元代一千五百多年间,墨学着作的整理仅10种(包括佚书);明代270余年,墨学着作整理26种;清代260余年,墨学着作整理达到了52种。秦汉以来,自刘向校书后,《墨子》一直没有被系统的整理过,故脱、讹、衍等现象十分严重,以至不可读。至清代,文人毕沅、孙诒让等人的校释整理,才使《墨子》成为了可读可解之作,为20世纪墨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墨子》文本。然而,清代墨学的主要研究成果在于《墨子》的文本整理,而系统的义理研究专着几乎是空白。在这方面,当时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也是整个中国古代典籍研究通病--重校释轻义理,有待于现当代研究来匡正和补救。当时,由于时代的原因,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梁启超的《子墨子学说》一改前人序跋、礼记、评说、眉批中述说墨家义理的传统做法,效法西方,引入比较学的方法,首开以学术专着的形式对墨家义理进行着书立说。书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对墨家义理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其所进行的墨家宗教研究、墨家政治学说研究、墨家经济学说研究、墨家兼爱思想研究、墨家实践思想研究等一直是20世纪墨家义理研究的热门话题,而清中期以后,《墨辩》研究的兴起,墨家科技论说的发掘以及墨家科技理论被逐步的认识,也开创了20世纪墨学研究的新形式。
20世纪50年代后,特别是50年代到80年代初,因为中国特殊的政治时代原因,墨学的研究分为散为大陆墨学与台湾墨学研究。其两者在研究类别、研究方法上各有特点,虽然两者在重视社会学说、逻辑和科技论说方面一样,但是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大陆多墨辩逻辑与墨家科技的研究,而台湾多墨家社会学说研究。究其原因,还是跟两地不同的政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首先,在综合研究上,由于当时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大陆着作数量明显少于台湾,其中只有任继愈先生的《墨子》称得上是研究专着。而台湾,则有薛保纶的《墨子的人生哲学》、高葆光的《墨学概论》等多种较高评价的着作。其次,在综合研究之外,台湾此时期,引人注目的还有不少专题研究着作,社会政治方面的有张幸助的《墨子的社会思想》、学说比教方面的有陈拱的《儒墨平议》、语言学方面的有周富美的《墨子假借字集证》等等,门类多样。而这段时期,大陆墨学最高成就是《墨辩》的研究,这也是跟当时国内政治运动不断,学者思想和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研究多选择与政治无关的研究方向,因而多以墨辩逻辑和墨家科技论作为研究对象。是以综合方面有谭戒莆的《墨辩发微》、高亨的《墨经校诠》;逻辑研究方面有詹剑峰的《墨家的形式逻辑》;墨家科技方面有陈奇酋的《墨子的科学--力学和光学》。在此年间,共有墨学论文约456篇,而其中台湾地区的论文就有398篇。其后,70年代末,中国的特殊政治时期结束,文化界得以蓬勃发展,到90年代末,共有墨学论文1248篇,而台湾地区只有157篇。这足以说明,大陆墨学研究后来者居上,墨学研究得到长足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研究日益成熟,在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伴随着西方理论的传入和新的研究资料的发现,墨学更是得到长足发展,研究方向涉及政治、经济、逻辑、语言、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军事等诸多学科领域。研究范围更是不断扩大,由此走向多元化。然而,相对于墨辩逻辑和墨家科技论研究的繁荣,墨学的文学研究相对薄弱。进入新世纪以后,墨学的文学研究日益被研究者重视,于1990年12月29日,山东大学与滕州市联合组建了墨子研究中心,又于1992年10月6日成立了中国墨子学会,这两个组织的建立,都大大推动了墨学的研究。近年来,墨学的文学研究,综合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的争论。一是墨子的里籍和时代。二是墨子的思想体系和研究。三是墨子和其他学派的关系。四是墨学“中绝”原因探讨。
今天,我们主要探讨墨学的“中绝”.对于墨学的中绝,古今学者都有着大量的探索与研究。
古人的说法大抵有:
庄子说墨家“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庄子·天下篇》)。
荀子以为墨学蔽于用而不知文,他说,“墨予信昭昭然为天下忧不足”是“墨子之私忧过计”(《荀子·富国》)。
王充则说“墨家薄葬右鬼,道乖相反。废而不传,盖有以也。”(《论衡·案书》)
班固认为墨家“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义,而不知别亲疏。”《汉书》
而到了近代,则说法更完备:
梁启超说:“非乐,审美观念低减到零度,这的确是墨学失败的最大原因”. 胡适则说:“由于儒家的反对,墨家学说之遭政客猜忌,也是墨家后进的‘诡辩’太微妙了。”
吕思勉认为墨家中绝之原因在于:“墨之徒党为侠,多以武犯禁,为时主之所忌,又勤生薄死,兼爱天下,非多数人所能行。”
方授楚对于墨家的衰亡多有论述,综述有以下几点:“墨学自身的矛盾;理想之过高;组织之破坏;拥秦之嫌疑。”
蔡尚思认为墨家衰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墨家所提倡的平等爱动摇了传统的宗法血统观念和传统的政治制度;墨家的“非命”不利于当权贵族;墨家主张苦行,也和政治上的有地位者大相矛盾。
郭沫若则认为,墨家后学多数逃入了儒家道家而失掉了墨子的精神:墨家后学过分接近了王公大人而失掉了人民大众的基础。
现当代学者对墨学中绝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以贾敏仁为代表的政治原因论认为,墨学的“兼爱”、“尚贤”、“非攻”、“节用”、“节葬”等主张以及反对“世卿世禄制”的观点,注重实践经验和逻辑推理的科学精神,从根本上违背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血缘宗法制度,从思想主张到行为方式都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流于空想,以致于使墨学逐渐为时人(尤其是统治阶级)敬而远之。
以唐迅、顾玉平为代表的社会原因论以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自由平民阶层在秦汉封建制度下转化为地主或小生产者,墨学阶级基础消失;墨学及其代表的自由平民阶层不容于封建宗法制;墨学所擅长的自然科学如力学、几何学、光学不适应我国封建时代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实际社会所需的科学发展领域与墨家所长不相符合,逐渐为人们所否定。
亦有从理论与文化角度看墨学中绝的。王志平在《墨学衰亡的原因》中提出,墨学之衰亡在于其理论自身存在着深刻的逻辑矛盾,缺乏灵活的内外调节机制,使其在诸子百家论战及社会取舍中处于不利地位。而谭家健认为:墨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存在,与秦汉以来统治阶级的价值取向发生较大偏差,为统治者所抛弃,遭遇儒家长期刻意压制,以致于不能作为一种持续的知识系统而存在。张剑平亦说,墨学中绝是由于墨家学说以及墨学思想、墨家行为与夏商周以后形成的以“礼乐”为核心的中国礼乐文化格格不入
以上诸说大体都从墨学自身入手,得出墨家在理论方面存在有不足,其学说衰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自身具有的缺陷以及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些卓有成效的研究为探讨墨学猝亡提供了重要的方法。
目前取得的成就主要是:主要史实基本清楚;对于墨学的“中绝”基本持肯定意义;总体脉络初步呈现。
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是:(1)文献资料不够丰富,逻辑仍不够清晰,猜测研究多,事实性研究少;(2)理论模型尚未建立,事件评述多,体系意识缺乏。(3)寻求外在原因多,也就表示不稳定因素及其多。
文学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题目:墨家的言说方式与墨学的中绝?
一、文选题依据(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研究的特色及重要参考文献目录等)
1、研究现状:
墨子,名翟,生活在春秋末战国初,鲁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是墨家思想的创立者及集大成者,他和他的弟子根据他的言行所成的着作《墨子》全面体现了他的墨家思想,构建了完整的墨家体系。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学派主要思想观点都被收录在《墨子》一书中。《墨子》是我国先秦时代学术思想集大成之作,堪称包罗中国古代各门学说的百科全书。其论述涉及政治、经济、逻辑、语言、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军事等诸多学科领域。墨子创立的墨家学派,在战国时期,与孔子创立的儒学,并称显学。儒墨两个学派在当时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拥有众多的学徒。在战国后期的一段时间内,墨家学派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在中国封建文化时代牢牢占据主流文化地位的儒学,在当时有“天下非杨(朱)即墨”的说法,更是引起了儒学大师孟子的不安。但墨学的显赫只维持了一两百年,秦汉以后突然衰落无闻。直到清中期以后,才被一些学者发掘、搜索并加以整合和研究,使墨学重新回到世人的面前。从秦汉到清中叶,墨学中绝长达两千年之久。
20世纪前,墨学研究主要成就在清代,研究的主要成绩有二:一是《墨子》文本整理。二是《墨辩》研究的兴起。秦汉以来,由于当权者对文化统治政策的变化及其它原因。墨学失去了与儒学并称“显学”的地位。文人传承不盛,从秦汉开始至元代一千五百多年间,墨学着作的整理仅10种(包括佚书);明代270余年,墨学着作整理26种;清代260余年,墨学着作整理达到了52种。秦汉以来,自刘向校书后,《墨子》一直没有被系统的整理过,故脱、讹、衍等现象十分严重,以至不可读。至清代,文人毕沅、孙诒让等人的校释整理,才使《墨子》成为了可读可解之作,为20世纪墨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墨子》文本。然而,清代墨学的主要研究成果在于《墨子》的文本整理,而系统的义理研究专着几乎是空白。在这方面,当时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也是整个中国古代典籍研究通病--重校释轻义理,有待于现当代研究来匡正和补救。当时,由于时代的原因,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梁启超的《子墨子学说》一改前人序跋、礼记、评说、眉批中述说墨家义理的传统做法,效法西方,引入比较学的方法,首开以学术专着的形式对墨家义理进行着书立说。书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对墨家义理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其所进行的墨家宗教研究、墨家政治学说研究、墨家经济学说研究、墨家兼爱思想研究、墨家实践思想研究等一直是20世纪墨家义理研究的热门话题,而清中期以后,《墨辩》研究的兴起,墨家科技论说的发掘以及墨家科技理论被逐步的认识,也开创了20世纪墨学研究的新形式。
20世纪50年代后,特别是50年代到80年代初,因为中国特殊的政治时代原因,墨学的研究分为散为大陆墨学与台湾墨学研究。其两者在研究类别、研究方法上各有特点,虽然两者在重视社会学说、逻辑和科技论说方面一样,但是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大陆多墨辩逻辑与墨家科技的研究,而台湾多墨家社会学说研究。究其原因,还是跟两地不同的政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首先,在综合研究上,由于当时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大陆着作数量明显少于台湾,其中只有任继愈先生的《墨子》称得上是研究专着。而台湾,则有薛保纶的《墨子的人生哲学》、高葆光的《墨学概论》等多种较高评价的着作。其次,在综合研究之外,台湾此时期,引人注目的还有不少专题研究着作,社会政治方面的有张幸助的《墨子的社会思想》、学说比教方面的有陈拱的《儒墨平议》、语言学方面的有周富美的《墨子假借字集证》等等,门类多样。而这段时期,大陆墨学最高成就是《墨辩》的研究,这也是跟当时国内政治运动不断,学者思想和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研究多选择与政治无关的研究方向,因而多以墨辩逻辑和墨家科技论作为研究对象。是以综合方面有谭戒莆的《墨辩发微》、高亨的《墨经校诠》;逻辑研究方面有詹剑峰的《墨家的形式逻辑》;墨家科技方面有陈奇酋的《墨子的科学--力学和光学》。在此年间,共有墨学论文约456篇,而其中台湾地区的论文就有398篇。其后,70年代末,中国的特殊政治时期结束,文化界得以蓬勃发展,到90年代末,共有墨学论文1248篇,而台湾地区只有157篇。这足以说明,大陆墨学研究后来者居上,墨学研究得到长足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研究日益成熟,在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伴随着西方理论的传入和新的研究资料的发现,墨学更是得到长足发展,研究方向涉及政治、经济、逻辑、语言、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军事等诸多学科领域。研究范围更是不断扩大,由此走向多元化。然而,相对于墨辩逻辑和墨家科技论研究的繁荣,墨学的文学研究相对薄弱。进入新世纪以后,墨学的文学研究日益被研究者重视,于1990年12月29日,山东大学与滕州市联合组建了墨子研究中心,又于1992年10月6日成立了中国墨子学会,这两个组织的建立,都大大推动了墨学的研究。近年来,墨学的文学研究,综合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的争论。一是墨子的里籍和时代。二是墨子的思想体系和研究。三是墨子和其他学派的关系。四是墨学“中绝”原因探讨。
今天,我们主要探讨墨学的“中绝”.对于墨学的中绝,古今学者都有着大量的探索与研究。
古人的说法大抵有:
庄子说墨家“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庄子·天下篇》)。
荀子以为墨学蔽于用而不知文,他说,“墨予信昭昭然为天下忧不足”是“墨子之私忧过计”(《荀子·富国》)。
王充则说“墨家薄葬右鬼,道乖相反。废而不传,盖有以也。”(《论衡·案书》)
班固认为墨家“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义,而不知别亲疏。”《汉书》
而到了近代,则说法更完备:
梁启超说:“非乐,审美观念低减到零度,这的确是墨学失败的最大原因”. 胡适则说:“由于儒家的反对,墨家学说之遭政客猜忌,也是墨家后进的‘诡辩’太微妙了。”
吕思勉认为墨家中绝之原因在于:“墨之徒党为侠,多以武犯禁,为时主之所忌,又勤生薄死,兼爱天下,非多数人所能行。”
方授楚对于墨家的衰亡多有论述,综述有以下几点:“墨学自身的矛盾;理想之过高;组织之破坏;拥秦之嫌疑。”
蔡尚思认为墨家衰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墨家所提倡的平等爱动摇了传统的宗法血统观念和传统的政治制度;墨家的“非命”不利于当权贵族;墨家主张苦行,也和政治上的有地位者大相矛盾。
郭沫若则认为,墨家后学多数逃入了儒家道家而失掉了墨子的精神:墨家后学过分接近了王公大人而失掉了人民大众的基础。
现当代学者对墨学中绝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以贾敏仁为代表的政治原因论认为,墨学的“兼爱”、“尚贤”、“非攻”、“节用”、“节葬”等主张以及反对“世卿世禄制”的观点,注重实践经验和逻辑推理的科学精神,从根本上违背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血缘宗法制度,从思想主张到行为方式都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流于空想,以致于使墨学逐渐为时人(尤其是统治阶级)敬而远之。
以唐迅、顾玉平为代表的社会原因论以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自由平民阶层在秦汉封建制度下转化为地主或小生产者,墨学阶级基础消失;墨学及其代表的自由平民阶层不容于封建宗法制;墨学所擅长的自然科学如力学、几何学、光学不适应我国封建时代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实际社会所需的科学发展领域与墨家所长不相符合,逐渐为人们所否定。
亦有从理论与文化角度看墨学中绝的。王志平在《墨学衰亡的原因》中提出,墨学之衰亡在于其理论自身存在着深刻的逻辑矛盾,缺乏灵活的内外调节机制,使其在诸子百家论战及社会取舍中处于不利地位。而谭家健认为:墨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存在,与秦汉以来统治阶级的价值取向发生较大偏差,为统治者所抛弃,遭遇儒家长期刻意压制,以致于不能作为一种持续的知识系统而存在。张剑平亦说,墨学中绝是由于墨家学说以及墨学思想、墨家行为与夏商周以后形成的以“礼乐”为核心的中国礼乐文化格格不入
以上诸说大体都从墨学自身入手,得出墨家在理论方面存在有不足,其学说衰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自身具有的缺陷以及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些卓有成效的研究为探讨墨学猝亡提供了重要的方法。
目前取得的成就主要是:主要史实基本清楚;对于墨学的“中绝”基本持肯定意义;总体脉络初步呈现。
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是:(1)文献资料不够丰富,逻辑仍不够清晰,猜测研究多,事实性研究少;(2)理论模型尚未建立,事件评述多,体系意识缺乏。(3)寻求外在原因多,也就表示不稳定因素及其多。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
上一篇:英语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没有了
延伸阅读:
- 02-07欧亚寒潮来袭
- 03-19朝鲜宣布将发射自主研发卫星
- 04-05冯小刚作品《唐山大地震》
- 04-05夫妻那些事
- 02-13习近平出访美国
- 04-05江苏镇江水源污染事件
计算机源代码
计算机源代码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基于B/S模式的实验室
基于B/S模式的实验室管理系统设计......
-
教材信息系统的设计
教材信息系统的设计......
-
企业网站管理系统设
企业网站管理系统设计......
-
SSG运输管理信息系统
SSG运输管理信息系统......
-
食品网站管理系统的
食品网站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